当我们仰望星空,总有几颗星星格外明亮,正如李政道与周光召在科学界的贡献一样,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执着、对创新的勇敢——如同星辰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后人的道路。他们的智慧和成就,是对科学无尽探索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来源:掌闻视讯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此共同获得1957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华人首获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李政道先生生平
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46年,在云南昆明求学的李政道
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左三)、杨振宁(左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科教兴邦 育才报国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访问讲学。4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殚精竭虑,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科技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科技界的影响,加快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政道就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英文简称CUSPEA),培养了915位博士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此后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李政道对CUSPEA四十周年的祝福
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勤勉不辍,李政道先后同意在江苏、甘肃设立李政道讲学基金。为了鼓励本科生投身科研,1997年还将个人与家人的积蓄,设立了“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专门用来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本科生见习科学研究,20年来培养了4000余名“䇹政学者”,使他们能够跨学科地熟悉科学研究,更多地接触科学家,从而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关心科学、热爱科学。
来源:掌闻视讯
周光召,一位在新中国国防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与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紧密相连。在中国科技的宏伟画卷上,他以实际行动绘就了辉煌的篇章。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国家科技的进步,更为国防安全筑起了坚固的屏障。
他所倡导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即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创新的勇敢尝试,以及他在学术界推崇的平等互助、鼓励后辈的风范,已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精神财富。
周光召先生生平
194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年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8月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2年9月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
1954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7年,周光召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奠基者之一。
青年时期的周光召
1961年2月,周光召同志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兼一室主任,参加原子弹理论研究。
1972年,任第九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领导完成了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
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电子封装
探索深耕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和技术援助后,自主研制原子弹。这时,周光召,一位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年轻科学家,接到了国家的召唤。他毅然决定放弃在苏联的科研工作,回国投身于原子弹的研制中。
回国后,周光召被任命为二机部九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与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在原子弹设计的关键阶段,周光召承担了大量计算工作,他的团队在炸药爆炸后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计算上遇到了难题。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验证,周光召最终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的角度出发,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扫清了理论障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这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而在氢弹的研发中,周光召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他不仅要坚持科研工作,还要面对政治风波的冲击。尽管如此,他和团队成员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最终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实现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周光召的事迹,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史上的重要篇章。
李政道,以其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他的理论和实验成果,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周光召,作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李政道与周光召的精神,如同他们对科学的贡献一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科学探索道路上不灭的灯塔。在他们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继续在科学的征途上前行,不断追求知识的边界,不断挑战未知的领域。
资料综合整理自:
1、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
2、北京大学,今天,送别国家功臣、北大教授周光召先生
3、共青团中央,痛悼!“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逝世,享年95岁
来源:文化宣传办
审核:吴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