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术探索遇见写作困境,科研人的思想如何突破文字桎梏?近日,由研究生会宝安分会联合人力资源办共同发起的“学术论文写作赋能分享会”,以"从思维到笔端"为内核,构建起科研新生代与资深学者的对话桥梁。三位在国际顶刊发表多篇论文的科研先锋,系统解构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在主持人田佳林同学热情洋溢的开场中,活动拉开序幕:“学术写作不仅是成果的呈现,更是思维的锤炼。今天,我们将与三位科研先锋一起,解锁论文写作的‘表达密码’!”
#从配色到逻辑,写作细节中的大智慧#
顶刊作者亲授:让图表“会说话”
首场分享由发表过多篇顶刊论文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曾晨主讲。她以《原理图绘制与文章配色心得》为题,通过自身发表的AM期刊为例,揭秘“高颜值”图表的底层逻辑。通过生动案例,曾同学展示了如何用科学图表与色彩搭配提升论文的视觉表达。“学术图表不仅是数据的载体,更是逻辑的直观体现。” 她强调,图表设计需兼顾专业性与美感,才能让审稿人“一见倾心”。现场同学纷纷拍照记录,直呼“终于知道导师为什么总说我的图‘辣眼睛’了!”
#从文献到成文,博士的科研全流程拆解#
5篇SCI一作博士的“通关秘籍”
随后,郑泽宇博士以《个人科研心得:从积累到丰收》为题,分享了文献管理与创新突破的实战经验。他谈到:“读文献时要‘贪婪’,写论文时要‘吝啬’——只保留最锋利的论点。”他通过自身科研经历,揭秘了从海量文献中提炼关键信息、挖掘研究空白的技巧。“文献不是堆砌,而是对话;创新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厚积薄发。”一位听众感慨:“原来文献分类可以这么高效,再也不用在文件夹里‘大海捞针’了!”
#从标题到致谢,研究员逐句解析写作要素#
科技论文的“庖丁解牛”
最后由曾小亮研究员以《科技论文写作:风格的要素》为题,深入解析学术写作的底层逻辑。从“题目的命名技巧”到最后的论文致谢环节,曾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拆解了论文写作的常见误区,让我们知道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逻辑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学术写作不是炫技,而是清晰表达思想的过程。”他鼓励学生以读者视角打磨文字,真正做到“逻辑自洽,言之有物” 。
#学术与实践交汇,点燃写作热情#
互动答疑环节
活动特别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同学们围绕“如何应对拒稿意见”、“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平衡”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三位嘉宾结合自身经验逐一解答,现场掌声不断。“原来审稿人的‘苛刻意见’背后,藏着这么多提升空间!”一名硕士生兴奋表示。
#以笔为剑,书写科研新篇章#
本次分享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写作的全方位指导,更在交流中激发了科研使命感。“从笔尖到心间,让每一篇论文都成为攀登的脚印!”
未来,研究生会学术部将继续推出系列学术活动,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期待更多同学加入其中,用扎实的写作功底与创新思维,在科研道路上“破茧成蝶”,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精于思,践于行”——让我们在学术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特别鸣谢:曾晨同学、郑泽宇同学、曾小亮研究员
来源:研究生会宝安分会
编辑:文化宣传办
审核:朱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