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及文化

打造中国高端电子材料研发创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科研机构。

致敬科学家丨苏姿丰和张汝京

发布时间:2025-06-06

在全球芯片领域,华裔科学家们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不懈的科研努力,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国际知名企业中担任关键职位,还是在科研机构中取得重大进展,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无疑推动着全球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

   苏姿丰1.jpg

苏姿丰  美籍华裔半导体芯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AMD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事长,“芯片女王”。      

  

   来源:嘉宾商学案例  

苏姿丰,1969 年生于中国台湾台南市,3岁移民美国。她求学于麻省理工学院,24岁便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其职业生涯起步于德州仪器和IBM研发部门,后在飞思卡尔半导体任职。2012年加入AMD,2014年出任 CEO,带领AMD逆袭。她专注芯片研发,推动产品创新,让AMD市值飙升,还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等院士,荣获诸多行业奖项,是半导体领域的杰出领导者 。   

  

     苏姿丰女士生平  

1969年11月7日,苏姿丰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南市,三岁时即随父移民美国。其后就读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在校期间获得西屋科学奖。 

1986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大二开始研习硅技术,大学期间常到各工厂学习与见习晶片制造流程。 

199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1991年,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 

1994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德州仪器半导体制程与元件中心,担任技术专员。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苏姿丰在麻省理工的毕业典礼上.png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苏姿丰在麻省理工毕业典礼上的照片  


1995年,转入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研发铜晶片的制程,之后担任IBM研发部门主管,CEO特别助理。

2002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百大杰出青年创新者。

2007年,被聘为飞思卡尔半导体首席技术官开发电子书Kindle,并协助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之后还担任高级副总裁兼网络与多媒体部门总经理。

2012年1月,加入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先后担任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业务总经理等职务。 2014年6月,在AMD改组中成为CEO,主管AMD大市场部业务。同年年末,成为AMD历史上首位女性CEO。   

IBM任职期间的苏姿丰.png

 IBM任职期间的苏姿丰  


202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月,担任思科公司董事会成员。 

2022年2月14日,担任美国AMD公司董事长。 

2024年3月21日,苏姿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AMD AIPC创新峰会”,进行AIPC概念的推广。

3月24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苏姿丰。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AMD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苏姿丰表示,中国是AMD公司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华投入,携手本地合作伙伴,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苏姿丰.png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苏姿丰 

    

  

     严格要求 追求卓越  

苏姿丰的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对女儿也寄予了厚望。在美国这个崇尚快乐教育的国度里,父亲苏春槐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三岁时,苏姿丰随父母移民美国。五岁时,苏姿丰便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数学教育,九九乘法表成了她的日常功课。父亲还要随时抽查,如果当天的功课没有达标,就会受到严厉批评。七岁那年,苏姿丰全家迁居贝赛德,她因成绩优异,得以跳级进入两年制的特殊初中。 


苏姿丰自幼怀揣工程师的梦想,她曾回忆道:“我对事物的工作原理充满好奇。”从十岁起,她便开始拆解玩具,甚至拆解并重新组装哥哥的遥控汽车。尽管有时拆坏了无法复原,当时苏姿丰的家境不算殷实,这样的拆解给家里又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苏姿丰父亲却坚决支持她,并在第二天买更多更贵的玩具给她继续拆。这些经历,激发了苏姿丰对理工知识的浓厚兴趣,并很快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苏姿丰的父母从小就对她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小学起,父母便为苏姿丰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每科成绩都要拿A,争取进入顶尖高中和大学,未来更要取得博士学位。苏姿丰父亲的教育观念还深受犹太人影响,他常对女儿说:“犹太人视教育为一生的事业,想要成为不平凡的人,就要敢于挑战最困难的事。”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成长的苏姿丰,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著名的纽约布朗克斯科学高中——这是一所培养了九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校。(其中八位为科学领域获奖者,一位为经济学领域获奖者)这所学校被认为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科学学校,每年仅有3%的初中毕业生能成功考入。    


在布朗克斯科学高中,苏姿丰的学术潜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她不仅在高一暑假就成功申请到摩根大通的实习机会,还在高中期间击败了众多美国本土的优秀学生,荣获美国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科学和数学竞赛——西屋科学奖。 


1986年,不满17岁的苏姿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技术专业(EET)——这是该校最难的专业之一,且从前几乎没有女性涉足。大一期间,她在实验室研习的SOI硅技术便一举突破了当时的芯片发展瓶颈,她也因此成为最早研究SOI技术的研究人员之一。这也坚定了她投身半导体事业的决心。本科毕业后,苏姿丰继续在麻省理工攻读硕博学位。由于一路跳级,她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毕业时年仅25岁。 


苏姿丰在IBM工作13年期间,担任过各种工程和业务领导职务,包括半导体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副总裁,负责IBM硅技术的战略方向,协助设计了利用SOI技术研发铜制程工艺的半导体芯片,使芯片运行速度提高了20%。1998年8月,IBM宣布首次利用SOI技术研制高性能芯片,该重大突破成果引发了电路技术行业的巨大轰动。苏姿丰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工作期间,先后负责该公司的嵌入式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的全球战略、市场营销和工程设计等事务,领导公司的技术发展蓝图制定和研发工作。苏姿丰于2012年1月加入AMD之后,负责推动AMD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各项业务执行,以及负责将AMD事业部、销售、全球运营以及基础架构实现团队整合,成为一个面向市场的单一组织,全方位负责产品策略与执行。   


在她的领导下,AMD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市场争夺战,尤其是与英特尔在PC和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彼时,科技行业正经历变革时刻,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方兴未艾,而AMD的主要市场——消费类PC——正在衰落。AMD还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负债累累,解雇部分员工,出售又租回了位于奥斯汀的办公室,并剥离了昂贵的芯片工厂。苏姿丰没有退却,她还提出了“5%哲学”,鼓励团队持续前进。她解释说,“订出50%的成长幅度,听起来虽好,却像是在追求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如果是5%进步挑战,对团队反而比较有建设性。”   

苏姿丰获得Robert N. Noyce奖章,她也是第一位获得IEEE最高半导体奖的女性.jpg

 苏姿丰获得Robert N. Noyce奖章,她也是第一位获得IEEE最高半导体奖的女性。  


苏姿丰决定把赌注押在AMD最擅长的领域——制造强大的处理器。2017年,AMD成功推出第一代Zen架构的中央处理器(CPU)“锐龙(Ryzen)”。这款产品采用了全新架构,最终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能效比,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成功挑战了长期以来由英特尔主导的市场。对于AMD来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也是市场策略上的成功。它标志着AMD在高性能计算市场中的强势回归,重新获得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并且搭上了最新一波AI热潮的快车。    

2018年,苏姿丰在麻省理工学院设立苏姿丰奖学金基金,资助在纳米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和成就的女研究生。.png

苏姿丰在苏姿丰大楼下讲话  


随着每一代Zen的推出,AMD在CPU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2022年,AMD的市值首次超越了老对手英特尔。“这感觉太棒了,几年前,这个行业的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会发生这样的变化。”AMD执行副总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福雷斯特·诺罗德(Forrest Norrod)感叹说。当初他从戴尔离职后听从苏姿丰的建议加入AMD,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这位领导者能力的信任。 


2024年12月,美国《时代》(Time)杂志宣布将“2024年度CEO”这一殊荣颁给苏姿丰(Lisa Su)。杂志封面上,苏姿丰身着一袭灰色西装,侧身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和对挑战的无畏。    

苏姿丰被《时代》周刊评为2024年度CEO.png

苏姿丰被《时代》周刊评为2024年度CEO  

    



  张汝京.gif

张汝京  中芯国际创始人,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积塔学院院长,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特聘科学家,青岛大学终生名誉院长、讲席教授,“芯片教父”。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张汝京1948年在江苏南京出生,是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积塔学院院长,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特聘科学家,青岛大学终生名誉院长、讲席教授。他怀揣着一颗坚定的“中国芯”,即便在半导体行业面临重重困境之际,仍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芯片产业的浪潮之中。哪怕历经封杀与打压,他的初心都未曾改变,被誉为“芯片教父”。   

  

     张汝京先生生平  

1948年,张汝京在江苏南京出生。 

1949年1月随父母迁居台湾。

197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又留学美国,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TI),没多久就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团队。 

1990年开始,带领团队先后在中国台湾、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参与管理和建厂 。 

1992年—1994年,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在得到新加坡政府允许后,他们在大陆前后招聘了约300人加入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工厂(由德州���器、惠普、佳能等联合投资的DRAM公司),后来中芯国际成立时有数十人追随他到上海投身建设。 

1997年,申请从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提前退休,主导成立世大积体电路公司(WSMC),并出任总裁。 

2000年4月,创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张汝京已经带领中芯国际在上海盖了3座8寸晶圆厂,又买下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座8寸厂,另外,在北京的一座12寸晶圆厂也已经投产。 

    中芯国际.png

中芯国际 


200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为3.65亿美元,虽然与行业龙头的差距甚远,但高达6.3倍的年营收成长率,使其成为全球成长力度最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

2004年3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时,根据研究机构IDC的研究报告,在2004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产值已经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成为晶圆制造业的“探花”。 

2018 年,张汝京转战青岛,成立国内首家 CIDM 模式企业芯恩半导体。 

2022年,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 

在青岛芯恩办公室的张汝京.png

    在青岛芯恩办公室的张汝京 

    

  

     赤子之心 越挫越勇       

1948年,张汝京在南京出生。还在牙牙学语小时候,蒋介石带着他的队伍撤到了台湾。张汝京的爸爸因为是个技术好的工程师,也被强行带到了台湾。就这样,还在摇篮里的张汝京也跟着爸爸来到台湾。虽然身在别处,张汝京的心却向着祖国大陆,张汝京的父亲从小到大一直惦记着家乡,他常对儿子说,别忘了自己是在南京出生的纯正南京人,长大了得为祖国做贡献。 


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后,恰巧遇到了芯片研发的热潮,因此他决定去美国深造。由于他在学校时成绩优异,所以毕业后顺利地被德州仪器公司录用。德州仪器是美国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无论是客户还是技术,都在全球数一数二。张汝京在那里勤奋学习,引起了集成电路鼻祖杰克·基尔比的注意,并逐步成长为团队和公司里的关键人物,最终坐上了德州仪器的第三把交椅。其实,他留在美国可以闯出一片大好的天地,拥有美好的未来。但1996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意识到,得赶紧回到中国了。 


1996年,有一个来自中国的考察小组走进了德州仪器公司的大门,公司里突然多了不少华人访客。这时,公司的华人高管张汝京出面,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带着他们参观的时候,张汝京得知,现在中国大陆也想搞半导体研发,可是因为被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封锁打压,再加上人才不足,中国的半导体研究一直受限。考察团来的目的,就是想学习德州仪器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张汝京清楚地回想起那一天,考察团里有人瞧了瞧德州仪器的设备,不禁有些沮丧地说:“就算再给我们二十年时间,恐怕也追不上美国现在的水平。”这句话让张汝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同年,父亲将刚回家的张汝京拉入自己的书房,看着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儿子,父亲鬼使神差的问道:“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建厂?”1997年,张汝京递交了辞职报告。 

张汝京活动照.jpg

张汝京活动照  


德州仪器深知张汝京的厉害,不愿意让他离开。他们先是用股份和高薪来诱惑张汝京,这招不管用,就开始威胁他,扬言绝不会让他轻易离开美国。但这时候,张汝京的爱国情怀特别高涨,就算面前困难重重,他也铁了心要回国。他下定了决心,把在美国的一切都放下,买了张机票,带上现金就回来了。刚回国时,张汝京原本打算直接去大陆建芯片厂。但光凭他一个人,没有团队帮忙,很难做出名堂。所以,他决定先回台湾,想要借助台积电和台湾半导体行业的优势,拉起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  


张汝京从台积电离开后,拿着在台湾辛苦积攒多年的钱财,到大陆去开办工厂搞投资。他依靠自己在美国、德州仪器还有台积电积累的人脉关系,动员了很多对华人和台湾有好感的科研人员,邀请他们来当时一穷二白的大陆一起工作。靠着这批人才,张汝京创办了中芯国际。在张汝京带领的300多位科研人员的持续奋斗下,没几年功夫,中国芯片行业就取得了从无到有的重大进展,慢慢抓住了半导体自主研发的核心,朝着全球领先的位置大步前进。 


张汝京助力大陆芯片产业起步后,台积电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大受影响,这让台积电和台湾当局都感到了威胁,台湾当局甚至命令他立刻停止在大陆的所有活动,回到台湾,不然就要罚款,还可能直接把他赶出台湾。张汝京碰上了一个从来没遇到过的棘手问题。尽管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可他的亲人朋友还在台湾。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突然回想起小时候父母的叮嘱和自己当初去美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祖国变得更好。他一狠心,咬咬牙,想方设法凑够了台湾当局的罚款,离开了台湾。这也说明张汝京再也不能通过人脉从台湾调资源来帮忙了,中芯国际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由于中芯国际发展初期招募了不少台积电工程师,引发技术泄密争议。台积电多次以专利为由起诉中芯国际。面对对方陈列出来的事实,张汝京也只能认下这个苦果,好在江上舟在一旁周旋,中芯国际才得以保留下来。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张汝京决定“壮烈成仁”。随着一封辞职信,张汝京离开了中芯国际,而中芯和台积电之间的战斗也最终落下帷幕。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仍扎根大陆集成电路行业。2014 年,沉寂五年的他在上海创办新昇半导体,开启第三次创业。彼时中国大陆 12 英寸硅片高度依赖进口,他以此为突破口,解决行业掣肘。 2018 年,张汝京转战青岛,成立国内首家 CIDM 模式企业芯恩半导体,这是他第五次创业。芯恩作为中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可实现高端数模混合及特殊工艺芯片量产,致力于打造国内先进垂直整合芯片厂。2021 年 8 月,芯恩 8 英寸厂项目投片成功。 2022 年 5 月,74 岁的张汝京从青岛芯恩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向张汝京博士颁发终身贡献奖.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向张汝京颁发终身贡献奖  


张汝京重视人才的培养,回望自己的创业路,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产业发展根本。他认为与其自己带头前进,不如教会更多人与自己并肩前行。70多岁的张汝京还时常来到大学里给学生们讲课,半导体界很多研究人才都得到过他的指点和帮助。 


现在,中国在芯片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国的芯片产业能有如此发展,离不开张汝京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 

    

苏姿丰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勇气与智慧的传奇。她用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就能闯出一片天。作为科技领域的杰出女性,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打破性别与环境的束缚,勇敢逐梦。 


张汝京用半生诠释了何谓“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始终以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芯片产业的荆棘路上披荆斩棘。面对技术封锁,他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韧性;面对行业浮沉,他展现了企业家的格局与担当。这位半导体"老兵"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折射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当全球芯片博弈日趋激烈,科学家的精神遗产恰似一盏明灯: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突破重围;唯有永葆创业初心,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致敬每一位永远在路上的“造芯者”! 

   

 

 资料综合整理自: 

1、世界最吸金女掌门,顶风为中国“定制芯片”,最为全球男人喜爱的华人女性,原来是她 

2、年薪4个亿, 和特朗普同登《时代周刊》: 这么牛的“学霸”, 小时候爸爸也在抓她数学 ... 

3、苏姿丰:找到世界性难题,挺身而出解决它们!  4、封面故事|“芯片女王”苏姿丰:我喜欢赢 更喜欢团队比想象优秀 

5、中国半导体战神张汝京,竟扛着中国芯片行业,提前30年进入世界! 

6、“芯”火相传·科学家精神 | 张汝京:集成电路亦求索之路 

 

  

来源/编辑:文化宣传办     

审核:吴晓琳